2.吃鸭子:民间有“处暑吃鸭,无病各家”的说法。鸭肉性凉,能滋补身体又可祛秋燥,常见的有白切鸭、柠檬鸭、老鸭汤等。
3.放河灯:这一习俗主要为了缅怀逝者、祈福平安。人们会将制作好的灯盏放入河流中,任其漂流,象征着带走晦气,寄托人们美好心愿。
4.开渔节:对于南方沿海地区,处暑后海域水温下降,鱼类开始洄游,渔民会举办开渔节。这既标志着新一轮捕鱼季的开始,也是对丰收的期盼,同时会举行祭祀海神、渔船启航等仪式。
三、处暑的禁忌
处暑的禁忌大多与养生和传统民俗有关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:
1.忌贪凉:处暑后天气变成早晚变凉,所以忌长时间待在空调屋,睡觉时最好要盖好被子。避免吃过多西瓜、雪糕等生冷食物,防止腹痛、腹泻等。
2.忌熬夜:处暑是气候由热转凉的关键节点,这时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长期熬夜会打乱阴阳转变,加剧秋乏,这会影响人体抵抗力。
3.忌独游:处暑一般处在农历七月,传说七月底鬼门才关闭,所以忌单独出游,尤其是不要去人烟稀少的荒野地区。
4.忌辛辣:秋季气候干燥,人体易出现燥的情况,过多食用辛辣食物会加重燥气,可能导致便秘或肚子不舒服。
5.忌过早过晚运动:处暑前后,过早过晚气温较低,湿气重,湿冷空气易侵袭人体,运动应尽量选择上午10点至11点或下午3点至4点等气温适宜的时间段。
6.忌说不吉利的话:传说处暑处在农历七月“鬼月”期间,人们认为此时说不吉利的话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